为什么大批图文作者开始转型视频创作
导读:昨天看了一个报告,显示用户在视频的阅读量、停留时长都要显著超过图文。
因为文字难读、难写、难换钱。
文字、音频、图片、视频,文字是其中普遍最抽象的信息载体。这导致受众在阅读文字时,需要调动的储备知识最多。
“今已亭亭如盖矣”,这句话读的时候不仅要有想象力,还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,否则读的时候只觉得写岔了一笔,读不出物是人非。
对于时事的分析文章,读起来则更加痛苦。不少专业作者默认读者已经知道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,只会专心讲当下重点。读者万一只是想稍微深入了解一点的路人小白,往往会读得云里雾里,感觉满篇都是黑话切口。
例如最近的美帝黑人暴动,要把画面说得热闹很容易,摆几组数字放两张图,就足以营造出美帝天下大乱的感觉。
但是要把黑人暴动的前因后果稍微过一遍,那就要涉及到三角贸易、美帝司法体系、工业化进程、一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的外部冲击等等。写得少了,观点的支撑显得单薄无力;写得多了,恭喜你,你可以出书了。
知乎上的创作者们,每天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这个平衡点而抓狂。只有自己开始动手写字,才会明白为什么“深入浅出”是对文字工作者的五星级评价。
除了阅读时的高门槛,文字的阅读方式也很不友好:文字阅读是可以回滚的。
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的“阅读”方式,一般都是一个方向走到底。音频正常播放,图片流刷刷刷,视频更有可能1.5倍速。
你要是对一段音频反复中断回滚重听,那你大概是在练习英语听力;你要是对图片视频反复回滚观看,那你要么是干剪辑这行的,要么是在做针线活。
文字不同,文字可以轻易中断回滚。有时是因为这一段读爽了,想再玩味一遍;有时是读得卡壳,感觉被作者带到西伯利亚去了,不得不再从清醒的断点处再来一遍。
这种回滚的阅读方式,对多数普通人来说是一种陌生的体验。在单向“阅读”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的过程中,读者可以做到全程被动吸收,甚至可以做到不需要思考,情绪只要跟着创作者的信息流,就可以完成一次不错的信息吸收体验。
但是文字阅读的回滚,实际上给了读者一种自主权,自己决定需要加强哪部分内容,又应该放弃哪些。在文字阅读中,读者实际上有着较大的自主权,他不是头盘、汤、副菜、主菜、甜品这样流水线般被喂着吃,他也可以自己端着碗筷挑着吃。
这就麻烦了,因为很多读者不会挑。更多时候,是读者看着满桌菜,然后饿晕过去。
文字这些黑魂式的阅读体验,不仅折磨着读者,也折磨着创作者。
虽然从内容创作角度,文字大概是创作成本最低廉的内容形势,一支笔或一部手机,你就可以开始写作。而图片需要一个画板,音频需要一部收音干净的麦克风;视频最惨,至少需要场地、灯光加一台iPhone,和不少的后期。
但就内容的责任而言,文字创作者必须对内容背上一切责任,不管是选材、立意、论据还是观点,这一切都是一个人完成。一笔必须成文,一人必须成军。
形成范式的图片、音频、视频内容都可以进行一定的工业化改造,甚至达到流水线标准,出现明确的分工和可高度重复使用的素材。这些对于文字创作来说,都是奢望。
连找代笔都是一件难事。有些网文写手早已经不动笔,靠三五个写手生产文字,但就这样,也要每天读个五六千字圈阅改批,和一个秃头编辑的工作量也差不到哪去。
写字,实在是件苦活。
难读难写也就罢了,难赚钱才是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