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锻炼写文案的能力
导读:我们回归写作的本源,从最基础的砖石瓦砾开始,重新认识写作。
拒绝自嗨型写作
要想拒绝自嗨写作,首先要明白,写作是为了什么?是抒情?是明志?以我们现在的情况看来,可能都不是。
抒情或明志的文章可以是日记、随笔,人们当然有享受用文字表达想法的自由,但是这绝不是要呈现给一众读者的内容。 原因很简单,没有人在乎你的感受,更不会花宝贵的时间去认真读你的伤春悲秋。
读者们需要的是文章中的价值,是让他们在读了以后可以有所收获、有所启发的内容。把知识和信息用有效的方式传达出去,才是实用写作的真正目的。
明确了这样的目的,才好继续思考,要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和传递。不然,一定会有反对的声音说,“我想自由抒发我的情感,怎么还要跟我谈什么格式和模板呢,也太没有诚意了。”
所以,在动笔前,先和自己约定,接下来的几个小时,我们要做的是认真把观点信息陈列排版,用读者最能接受的形式写出来,而非一通“自嗨式”创作,结果无人问津。
结论与结构
怎么样可以做到高效呢?用符合人们认知习惯的方式来架构你的文章。
作者在书中建议大家在写说明文时,使用“自上而下”的倒三角结构,把结论放在倒金字塔的最上方。这样,最先进入读者大脑的就是整篇文章的结论。
大岩俊之和奥野宣之这样的阅读术高手,都曾经建议读者们在阅读时,先从书的目录入手,找到关键字,提出假设,带着这些问题阅读,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。 阅读是这样,正是因为写作也是这样。
当大脑有了一个结论或是一个猜测时,自然就会开启主动寻找模式,在文章中寻找论据。
知道了整体架构后,就要着眼于安排文章的信息。
假设你是一个时间有限,但同时要批改海量语文考卷的考官,文章的第一印象就决定了分数的高低,你是会喜欢结构分明、观点陈列清晰的文章,还是喜欢把所有信息都像大杂烩一样一锅端出的文章呢?
把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汇总和分类,用明显的标志将各个观点依次陈列,属于同一个观点的论据归结到一起,使文章条理清晰,避免读者一头雾水,必须读第二遍甚至第三遍才能理清作者的思路。
此外,合理使用转折词,在文章适当的地方安装上“交通灯”,可以有效帮助读者掌控阅读的节奏。例如,运用“但是”、“然而”这样的对比类转折词,读者就会预计到接下来是转弯的路面,做好内容出现转折的准备,自然不会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感到措手不及。
这里要强调的是,今天的讨论并不包括创作虚构类作品,人们阅读这类作品时,可能追求的就是精神上的愉悦,对于这一类作品, 作者大可以深埋伏笔,或是在文中插入跌宕起伏的情节,让读者大呼刺激过瘾。
见字如面
中国古人有句话,叫“见字如面”,意思是捧着远方寄来的信,见到对方的文字,仿佛是面对面的交谈,十分亲切。 文字就是有这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。
因此,文字呈现出怎样的样态,读者心中就会有怎样的作者。
没有人希望别人觉得自己啰嗦、繁复、消极又拖泥带水,我们都想给人留下好印象,收获“这个人很有趣”或是“他/她是个做事干净利落的人” 这样的评价。
那么,写作时,也要尽可能的让文章干脆爽利,语言简洁,内容风趣,形成自己的风格。
朋友聚会中,那个最会讲故事、最能调动大家气氛的人往往让人印象最深刻。 渐渐地,有这个人在的活动,大家都愿意参加,因为不光能感受到轻松积极的气氛,还能有精彩的故事可以听,听着聊着,娱乐过后,没准自己还可以把故事转述给别的朋友听,一举多得。
文章也是如此,善于运用故事、引用经典的文章,更加吸引人。
豆瓣上的写作大神古尔浪洼在《了不起的你:6个步骤,10种工具,手把手教你精准提升能力》中,对读者说要“慢下来”,如果告诉人们争分夺秒至关重要,那现代人都懂,可是要如何解释“慢下来”的重要性呢?他讲了一位老前辈的故事,这位前辈一直到35岁才跨入行业的门槛,在学术领域潜心钻研了很多年,不骄不躁,每一步都稳扎稳打,后来公司终于成功上市。
这样的故事一出来,读者不光觉得更有意思、对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理解得更透彻,还能将这些例子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中,成倍增加文章的价值。作者也能借此让文章更加饱满充实,传递“干货”的同时,也能把“干货”讲得生动有趣。
小结
布兰登·罗伊尔的《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》里,没有高深的道理,也没有玄妙的天机,甚至全书的内容可能都是你在过去有意无意听过、 并且忽略的。这二十条写作的原则,是根植在每一篇优质实用文章后面的质朴道理,重新读过一遍,会有和很久不见的老朋友聊天的感觉,话语简单又熟悉,却能给人新的启发。 希望这些新的启发能被运用到实际写作中, 给你我都带来受读者欢迎的好文。